伴侣动物什么意思
今年两会上,多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建议制定《伴侣动物保护和管理法》。人大代表陈玮认为,国家立法应该树立“管理”和“保护”并重的立法理念。
这个建议提得非常及时。所谓的伴侣动物,指的是家庭饲养作为陪伴、并与人有交流情感的动物,主要指的是狗和猫。如今,很多养宠人都把狗和猫当作“家庭成员”来看待。狗和猫地位的“特殊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噪音扰邻、狗屎遍地、咬人致伤致死、狂犬病等。此外,围绕狗和猫的养殖、运输、屠宰、销售、饲养,还有流浪动物处置等方面,也经常引起争议。显然,这些问题和争议不可能完全通过养宠人和其他人的私下调解而解决,因而,需要明确的法律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制。
但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在伴侣动物的管理和保护方面,并没有专门的法律,虽说一些地方出台了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但是因为法律效力层级低、处罚设置过轻、违法成本低,且存在执法力度不够、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因此处理这些问题时,执法部门常有一种力不从心之感,执法效果无法让人感到满意。这就导致原有的问题和争议逐步升级,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这个层面上审视,陈玮等代表的提出的建议的确有着较强的针对性。一方面,“管理”理念的提出,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人与猫狗之间的冲突,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正是一些养宠人的文明素质不高,公共意识不强,才导致了冲突的发生。为此,建议提出“要求犬猫的所有人负责任对待猫犬,严惩不文明养犬行为”,这就抓住解决不文明养犬行为的关键。
另一方面,“保护”理念的提出,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
建议中最大的亮点,便是明确提出“禁止所有人虐待猫狗,禁止食用”。这点在网络上引发了讨论,不少网友认为“中国有吃狗的传统”。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吃狗肉”仍然是个别群体和地方的风俗传统。但是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从来不缺肉类蛋白质的获取渠道,“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中的动物,都是最经济、最合适的蛋白质来源,狗肉是完全可以被替代的。此外。横向比照而言,“不食狗肉”早就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流选择,若能将之予以法理层面的追认,可谓水到渠成。
更何况,“吃狗肉”的行为也一再招致众怒,冲击了多数人的感情,造成了社会的撕裂。这条建议提出的目的,就是要以法律的刚性,对一些不合时宜习惯进行改造和约束,进而提升人们的文明意识,并非一些人想象中的多数人强人所难逼迫少数人就范。
当然,倘若这个建议被采纳,就意味着一些业户可能要转营其他行业。虽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动物伦理和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是大势所趋,业户们应对此予以理解和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转行给业户带来的“沉没成本”,就要被忽视。在这方面,相关部门要做好“扶一把”的工作,给予业户们充足的“回旋”空间,比如说可酌情给予他们一定的缓冲期和补偿。至于爱护动物者,在这个阶段也不要太激进,不妨也退一步,在理解业户难处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最大公约数,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问题,以实现双方的共赢。
概而言之,相关部门应对陈玮等代表提出的建议给予高度重视,别再让伴侣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裸奔”了。
伴侣动物的分类
可分为八大类,主要有家养的犬、猫、鸟、鱼、兔、赛鸽及斗鸡等动物。其他信息传统的宠物是指养着用于玩赏、做伴的动物,也指特别偏爱的东西,宠物已经不再是动物的专利,植物也可以做为宠物;所以今天的宠物定义为:用于观赏、作伴、舒缓人们精神压力的动植物或其他物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