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是唯一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但是它在进化中存在一个“BUG”,那就是一旦落地,蝙蝠就再也飞不起来了,这是因为蝙蝠的四肢力量非常地小,根本不足以支撑起它的身体,所以,蝙蝠落地就等于死亡(活活饿死或者被食肉动物吃掉)。
但是,就“落地等于死亡”这件事,蝙蝠并不孤独,因为在鸟界,有一种鸟,它几乎也只有死亡时才落地(落在地面上),也就是说它的落地也几乎等于死亡,它就是雨燕。
首先,我们简单地来了解一下
雨燕是雨燕目雨燕科下所有鸟类的统称,在整个雨燕科下一共有18个属84种不同的雨燕,其中我们最熟悉的有三种:白腰雨燕、北京雨燕(又称普通楼燕)以及金丝燕。之所以说熟悉是因为金丝燕是“燕窝”的主要生产者,而北京雨燕是我国首都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鸟类,同时它也是迁徙路线最长的鸟类之一,它每年要从北京飞往南非去越冬,最后是白腰雨燕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雨燕。(下图为白腰雨燕)
雨燕属的学名为Apus,在希腊语中,Apus的意思就是“没有脚的鸟”,当然雨燕并非真的没有脚,只是它们的一生几乎很少落地,不是在巢里就是在飞行的路上,所以才有了这个称呼。
雨燕的翅膀像剪刀一样,非常地发达,正是因为这样,世界上长距离飞行速度最快的鸟就在雨燕科下,它就是时速可达170公里的尖尾雨燕。
雨燕可以说是将自己擅长飞行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在以前,鸟类学家们就发现雨燕似乎一直都在飞行,不会停止。之后,鸟类学家们通过用雷达定位跟踪的方式,终于证实了这一说法。
雨燕喝水
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雨燕从第一次离巢后,几乎两年的时间内不会落地,而且到了两年后可以繁殖了,它们的繁殖也是在空中进行的,只有在完成交配后,才会找适合栖息的地方(比如烟囱、悬崖、天然的石洞等等)暂时地落下。在此期间,它们离巢地已经飞了50万公里了。
而且对于大多数鸟类来说,在地面上跳几下或者找一点食物是常态(比如麻雀),但是对于大多数的雨燕来说,一旦它落到了地面上,几乎就意味着死亡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雨燕“落地成盒”?
飞行对于雨燕就相当于走路对于人,都是要耗费体力的,而落地后,雨燕的翅膀显然能够得到休息。但是,它为何不敢落地呢?问题就出在它的脚上。在希腊语中,雨燕的学名就是没有脚的鸟,虽然它不是真的没有脚,但是,不能让它落在地面上,几乎等于“无脚”。
大多数的鸟类都有着相对细小但尖锐的爪子,这有利于它们抓握一些树干,雨燕的脚也很尖锐。但是相比较其他的鸟类,它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大多数鸟类有一个脚趾是向后的,但是雨燕的四个脚趾都是向前的。虽然它最右边的脚趾可以前后旋转,但是由于旋转角度很小,与其他三个脚趾过于靠近(与地面接触面积小),所以依然是不适合站立的。
上图中E为雨燕的脚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脚构造,造成了雨燕落地后它的脚是很难支撑起它的身体的,这导致了雨燕在地面行站立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像其他落地的鸟那样借助腿部的蹬力起飞了,因此,雨燕总是在想尽办法地不落在地面上。毕竟落到地面上,无法再次起飞,雨燕要么会活活地饿死,要么会被一些食肉动物吃掉,例如野猫。
当然了,雨燕也需要休息,只不过它们的休息时间都相对短暂,而且只能靠爪子握在一些垂直于地面的建筑物上,这样想要飞行时,只需要松开爪子,就可以了。因此,雨燕是真的“落地成盒”。
一生基本都在天空中的雨燕是如何生活的?
上面我们说过,雨燕连繁殖都是在空中进行的,所以它们自然有一套可以长期在空中生存的方法。首先,雨燕的主要食物是可以飞行的昆虫,这样在空中它只需要锁定昆虫,然后张开嘴,飞过去就可以完成捕食了。当然,一些生活在温带的雨燕由于受季节的影响,所以到了冬季是没有食物的,此时就需要迁徙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存了。
其次,由于雨燕大多数时间都在空中,而它本身也需要用睡眠来让大脑放松,所以在漫长的演化中,雨燕与海豚、猫头鹰等动物都趋同演化出了一个能力:半脑睡眠。所谓的半脑睡眠就类似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睡眠方法,这个方法能够让脑部的一半得到休息,休息完成后,再睁开另一只眼,轮换着休息,这样就能达到睡眠的目的了。
根据鸟类学家的研究发现,雨燕在半脑睡眠时会先向更高的高度飞行,然后缓缓地下落。此时雨燕的状态是翅膀停止挥动,尾巴几乎是闭合的。
总结
雨燕真正的落地通常只有健康出现问题或者是实在老得飞不动了的时候,此时的它只能静静的等待死亡,这是因为它们腿部的结构导致的。不过,虽然它们不能直接落地,但是可以利用爪子抓住垂直于地面的物体,这样飞行时,不需要借助腿部的力量,松开即可飞行,这一点类似于蝙蝠。
所以,雨燕的一生几乎都是在空中度过的,这一生,它们至少要飞行几十万公里,直到死亡。